• 官方微信

  • 北疆新时代APP

首页 > 文明网评 > 文明网评|泾渭当分明

文明网评|泾渭当分明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4-11-20

  成语“泾渭分明”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泾河渭河由于含沙量不同,故而在两河汇合处出现一清一浊、互不相融的景观,人们常用“泾渭分明”一词来比喻界线清楚或是非分明。

  “泾渭分明”不仅是做人的底线与操守,也是党员干部从政为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党员干部唯有时时、事事、处处做到泾渭分明、是非分明,才能保持足够的定力,不被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所侵扰,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真心实意地为民造福、为民谋利。

  “泾渭分明”是一种态度。《韩非子·说林下》中写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明是非,愚者能浊是非,是非以不贤者能为”。可见,贤者与愚者的区别就在于贤者能够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复杂棘手问题面前能够客观冷静审视问题、分析问题,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泾渭分明”是一种担当。《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个案件时,误听了他人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含冤而死。事情真相大白后,他悔恨万分,主动向晋文公请罪想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也没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俸禄的时候也没和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人身上,我怎么做得出来?”李离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做人有原则、有立场、明是非,在工作出现错误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将过错推给他人,而是敢于揽责、主动担责,令人心生敬佩。

  “泾渭分明”是一种境界。《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国有个小人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本国的大夫子罕,子罕不受。于是这个小人说:“这是宝玉呀,最适合给君子做用具,留给我们地位低下的人是不合适的”。子罕回答:“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我们何不各守其宝?”“子罕拒玉”的故事之所以能传为美谈,就在于其懂得是与非的界限,“拒绝美玉”则为“是”,“接受美玉”则为“非”,子罕以“不贪为宝”守住了廉洁从政的底线。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尤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有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判断力,更有良好的节制力、果断的执行力,在根本性、原则性、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迷糊、不含糊、不马虎,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泾渭分明、明辨是非,才能公正做人、公允做事,才能赢得民心、赢得主动。

责任编辑:冯 伟达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自治区文明办主办 丨 内蒙古文明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09003619号-25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