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首页>新版网站>文明创建>文明村镇

走进“桃花源”东达沟村 感受乡村勃勃生机

来源:包头日报 2022年05月19日

  当前,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在包头市青山区东达沟村的乡村大地展开,艺术生动地融入传统村落,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潜在动力。包头市东达沟村以“雅俗共融、雅俗共赏”的乡村休闲度假的总基调,立足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包头市民近郊节假日休闲娱乐度假村。

  提起东达沟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只红色雕塑骆驼在村口昂着头,顺着公路眺望远方,风雨无阻的挺立,倔强地等待着游人的到来。

鹿文化艺术馆入口

  蜕变是一场值得期待的美丽转换,东达沟村坚持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让古老、沉寂的村庄焕发出现代化的新农村气息,村庄有了巨大的转变,从之前以炸石头运沙子为生的村庄变成现如今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村庄,使人偷得浮生半日闲,来到东达沟村“桃花源”放松身心,感受乡村的勃勃生机。

  艺术村庄的华丽蝶变

  初夏,漫步在东达沟村,街面整洁干净,民居簇新敞亮,蓝天白云似乎是乡村画卷的底色,与周围的壁画相得益彰。

  整洁宽敞的村间大道,一侧是仿赵长城的古墙建筑,另一侧是灰白院墙上的美丽彩绘。绘画风格各异的墙体,犹如将一幅幅流动的风景定格在墙壁上,让墙面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墙上一位位宇航员遨游太空,让游客不自觉加入其中,一圆航天梦。村庄处处能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碰撞的“火花”,文艺与时尚的交织互融的鲜活场景。

  “在这里既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感,又能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正在这里参观的游客李女士说。

  阳光洒在静谧的小村庄,走在乡间小道上,偶尔可以听到犬吠鸟鸣,打破村庄的宁静。在错落有致的院落间,会突然发现几处造型独特的建筑,上面悬挂的古香古色“艺术家工作室”的牌匾会让人充满好奇,忍不住想轻叩那扇古朴的大门,拜访一下房子的主人。

  2006年艺术家刘占强来到东达沟村,看到这里的山形地貌适合艺术创作,环境精优,民风淳朴,便留下来开启了东达沟村的改造之旅。从种树开始,一步步恢复山上的生态植被;逐步开始建立艺术家工作室,邀请众多好友齐聚在此。

  在东达沟村委会主任赵永光的眼里,刘占强是个“大忙人”,他让这个曾一度凋敝的小村庄再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刘占强老师是在2006年左右来到我们村的,因为有文化,被村里聘请为村长助理,那时村里除了农业种植养殖,更多的是以采石、采沙、运输增加经济收入。他当时就提出来承包荒山进行改造、绿化植树,走农业生态发展之路。”赵永光回忆,那时候采石、采沙可以说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支柱,他的想法当时很多村民并不看好。

  刘占强至今都记得初到东达沟村时的景象,“靠山吃山是村子里人们最开始的想法,形成以山石为主的产业链,能得到最直接的利益。得益于国家绿水青山理念的提出,村子开始注重环保。2009年有想法开始办东达沟生态旅游村,村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村子里的山光秃秃连树木都没有。2010年村庄开始改变,而改变就要从美化环境开始,于是村里就组织大家开始种树。“

  在荒山上植树,这是改变环境的第一步。在赵永光的印象中,当时戴着一副近视镜、十分消瘦的刘占强几乎每天都待在山上,打井、铺设管道、修建蓄水池、兴修水利,雇挖机栽树。随着时间推移,2011年以后,一度光秃秃的山坡终于渐渐有了绿意。

  很难想象以前靠炸山石运送沙子为生的一个村庄,转变成现如今的乡村“798”,现如今的东达沟村,绿树栽满了整个山体,绿化率提升,民风淳朴,阡陌交通,村民怡然自乐,村里到处弥漫着艺术气息,村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丰收。回想起改造之前的村庄,刘占强如今也是成就感满满,他终于完成了心中的那一幅画作。

  “就像是完成了一个作品,从最初的构想变为现实,用了10年的时间,通过改善环境,用艺术之力美化村庄,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大家在自己的村子里,不用外出就可以有收入,并且收入越来越多,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刘占强说。

  艺术为村庄注“魂”

  为什么会选择东达沟村?

  原因在于质朴的民风和山清水秀的环境,有专心创作的环境,这里离城市不远,离生活更近。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1年时间里,东达沟村吸引了综合艺术家刘占强、雕塑家郭其鹏、民间美术家王红川、版画艺术家王海燕等人入驻,为“无名”村注入了“灵魂”,吸纳20余位“新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先锋和示范,带动当地的发展。

  艺术之力浸润了这座村庄,为它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015年3月,工作室破土动工。2016年初,包含工作区和生活区的二层复式结构建筑竣工。艺术体验中心东侧有一排带天窗的“阳光房”,就是四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也是东达山最早的建筑之一。

  房前空地被改造成花园,种满鲜花、果蔬,小院被玻璃幕墙包裹,即便冬季也格外温润。在这里四位艺术家为村民培训版画、剪纸、面塑等非遗手艺,让村民学习一技之长,拉近村民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艺术区建成后,刘占强就想着帮助村民一起致富,制作手工灯笼这个项目应运而生。艺术家手把手地教,村民们认真地学。如今村民又开始学面塑,做十二生肖、清明节的“寒燕燕”等等,用自己的双手学习技艺,增加收入。

  从生态农业带动村民增收,到通过艺术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这是刘占强的三位艺术家好朋友进驻东达沟村共建艺术区之后的转变。

  雕塑、剪纸、版画、油画、面塑,不同的艺术领域,让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一下子“艺术”了起来,也让东达沟村许多原有的文化因素都被激活起来。

  “之前村子里就有面塑这门手艺,就是一直没有充分发掘利用起来,我和村委会成员就去已经成熟的县城借鉴发展面塑的经验,让农村经济与艺术相结合,走一条文化和非遗振兴之路,间接带动农村的土地种植观光,文化上升为产业。”刘占强说。

  2017年,包头·东达山第一届面塑艺术节就吸引了3万多人前来参观,直接或间接拉动村集体收入50万元,各类艺术品意向销售和实际销售额近100万元。2018年举办的青山区文化旅游节暨东达山面塑艺术节,参观人数达到5万多,交易额上百万。

  2016年3月,包头市青山区委、区政府从培育全区文化产业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打造东达山艺术家创作基地的规划,支持配套资金500万元,对艺术区的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周边绿化进行提档升级,对艺术体验中心和鹿文化艺术馆进行了改造,配置了各类设施设备。

  赵永光告诉记者,村里每年都会举办面塑艺术节、丰收节、艺术展览、东达山集市等艺术活动,并注册品牌“东达山”打造属于自己本村的文化名片,艺术村庄近五年累计接待游客几十万人。

  村民参与进来,将自己与艺术家学习制作的手工艺品、农作物食品等拿出来卖给游客增加收入。安保人员、环卫人员、指引员全部由村民担任,同时还带动了村里的特色农家院和土特产、手工制品的销售。

  “看到自己的村庄变成现在这么漂亮,大家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感到特别骄傲,希望自己的村子被更多人知道,欢迎大家来我们村子游玩。”村民焦福强说。

  如今,游客到东达沟村,可以走进鹿文化研究院、鹿文化艺术馆、当代美术馆、鹿文化民间美术馆、艺术大讲堂等,漫步之间,东达沟村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东达沟村将电影回归现实。在青山区政府的规划下,6月的村庄如油画般覆盖大地,村里种植的油菜、向日葵观赏性、收益性俱佳,夏天可写生观赏,秋天可榨油,物尽其用,多管齐下,保证农民的收入。

  如今,这个原本靠农业种植的村庄,经过规划设计、提升打造,摇身一变成为非物质文化村庄,随之带来了赏花经济、带火了休闲旅游。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经村委会及村监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对艺术路进行非遗风格化沿街美化改造。

  该村正申请建立非遗文化街,在路两侧建立非遗商铺,吸引九悦烤鸭,胖墩肉饼等商家陆续入驻。特色民宿将在今年6月份以后完工,形成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村庄,非遗大舞台、非遗广场、艺术家工作室等一系列全新项目,也将在大众期许中拉开大幕。

责任编辑:郭 慧文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自治区文明办主办 丨 内蒙古文明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09003619号-25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