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辽市文明办 2019-11-25
刘景云,女,汉族,1968年10月出生,通辽市库伦旗福缘小区居民。
这位五十二岁的刘景云用一生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真情之歌,31载悉心照顾失明的婆婆,做为儿媳的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了榜样。
默默守护尽孝 悉心照顾婆婆
农村家的孩子结婚早,1988年刘景云和尹广军相识并嫁到尹家,婚后,刘景云和婆婆住在一起。那时候,婆婆已经双目失明长达4年之久,善良能干的刘景云,一踏进尹家门,便接管了照顾婆婆的所有事务,换洗衣服、梳头发、剪指甲……像这类生活琐事,只要和婆婆有关,刘景云都记在心里。
2009年夏天,在刘景云上街买菜的时候,婆婆不小心被卫生间的门槛绊倒摔断了股骨头,送进了沈阳医院,住院的一个月时间里,她时刻陪在婆婆身边,用自己的肩膀当婆婆的拐杖,连背带抱,硬咬着牙,一步一步扶着婆婆艰难地向前挪动。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果真能走一点路了。对于婆婆吴云来说,儿媳刘景云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光,始终温暖着他的心。闲暇的时候,刘景云会时不时翻看家里的老照片,里面有她对这个家最初的记忆,三十一年,有欢笑,有泪水,很多事情都在变,不变的是孝敬老人的初心。
天有不测风云,8年后,婆婆又患上了脑血栓,刘景云对婆婆的照顾更加细心了。为了给老人补充营养,刘景云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她自己制作了一个详细的菜单,在给老人补充营养的同时,更加迎合老人的口味。在老人卧室的墙上,有个挂钟格外显眼,这是从六家子镇三道洼村老房子里带过来的,挂钟滴答的响声可以帮助老人了解到具体的时间。不仅如此,老人还有自己的专用电话,为了帮助老人识别数字,刘景云用小塑料管粘在老人常用的数字上,方便婆婆拨打电话,小事虽小,却处处体现着那份温暖和孝心。
最对不起父母和儿子 孝顺儿媳埋愧疚
对婆婆的一心一意的背后,是刘景云对父母、儿子的愧疚,她略低着头略哽咽着说:“天底下有三个人,我最对不起,爸爸妈妈和儿子。”她说:“儿子第一次出远门,我很想送他到学校,不过婆婆离不开我。”她觉得内疚,这么多年,她几乎没有陪儿子出过门,更不用说出门玩。
儿子读小学时,一次,他带着很多小伙伴来家里玩耍。小伙伴们开始大声说着自己去过哪里、玩过什么地方,可儿子却啥话也接不上。当大家他问:“你爸妈带你去过哪里?”儿子红着脸低下了头。这一幕,刘景云每每想起都会心疼不已。“好在儿子对我一句怨言都没有。”这是刘景云在漫长而艰辛的生活中,唯一令她倍感欣慰,却也满怀愧疚的。
刘景云对亲生父母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之情,自责之意。嫁到尹家之后,她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的次数都是有数的。作为媳妇,她日日夜夜照顾着婆婆,作为女儿,她从来没有为双亲煮过一顿饭、洗一次衣服。刘景云用行动证明了“久病塌前有孝媳”,证明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
用真情换真心 用真心获赞誉
刘景云任劳任怨的地照顾婆婆,她不仅是婆婆的眼睛,还成了婆婆的拐杖。她会把自己遇到的新鲜事讲给婆婆听,也会把看到的一切描述给婆婆。这么多年,婆婆吃的可口,住的干净,虽然双目失明,但天天心情都不错,这都是因为有刘景云这个好儿媳的缘故。生活负担虽然沉重,但是刘景云从没有一句抱怨,总是用阳光的心态和灿烂的微笑去面对挫折和困难。她的善良和孝心感动了邻里乡亲,提起这个自己已是五十岁老年的女子,总有村民不停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好儿媳,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
“三十多年的守护,你无怨无悔,含辛茹苦/你用爱心铺就了盲婆婆那光明路/你的孝顺带来了无限温馨,你的汗水换来了全家的幸福......”这是公公尹学刚为儿媳刘景云写的一首歌,短短的几句歌词写出了心中的感动与感恩。2019年10月,刘景云被评为“通辽好人”。